聞過則怒
「過去有人。共多人眾坐於屋中。歎一外人德行極好。唯有二過。一者喜瞋。二者作事倉卒。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作是語便生瞋恚。即入其屋擒彼道己愚惡之人以手打撲。傍人問言何故打也。其人答言。我曾何時喜瞋倉卒。而此人者道。我順喜瞋恚。作事倉卒。是故打之。傍人語言。汝今喜瞋倉卒之相即時現驗。云何諱之。人說過惡而起怨責。深為眾人怪其愚惑。譬如世間飲酒之夫。荒沈酒作諸放逸。見人可責返生尤疾。苦引證作用自明白。若此愚人諱聞己過。見他道說返欲打撲之。」
從前的農村,每到黃昏,都是非常安靜的,老百姓們,不是閉門休息,就是三五知已,坐在昏暗的油燈下聊天,他們很自然的會談到張家長李家短,人與人之間的是是非非。
有某甲者,在一天傍晚,跑來一家雜貨店。店門前早已席地圈坐看好幾個人,大家正在天南地北的閒聊,某甲也自然地參加聊天的人群中,當話題轉到一個外鄉人的身上,他讚歎說:
當他講到人家的短處,忽然停下來,看看大家的反應,而週圍的人,都非常留神地聽著。可見眾生有個共同的習氣,就是愛講別 人的是非,愛聽別人的長短,因此,坐在他旁邊的人,不耐煩的催問說:
那知道,當他正在講這個外鄉人過失的時候,這個人恰好從他的後面走進來,所有批評他的話,他都聽得清清楚楚,於是這個人立刻火冒三丈,走到講話人的面前,不管三七二十一,舉起手來就對準他的腦袋打了過去,周圍的人,一面阻止,一面毫不客氣的責問他:
他說話的語氣中,充滿了火氣,當時圍觀的人一致的指責他說:
在場眾人,也很不服氣的站起來,不客氣的大聲責罵他,並舉起拳頭,準備動武,他看情勢不對,便從後面悄悄的溜走了。
凡是立志向上的人,沒有不希望別人指正自己過失的。但是世間有些愚迷的人放逸在飲酒作樂、賭博等不正當的事中,損人不利己;甚至當別人善意的規勸時,反倒使他心生瞋恨。佛陀告訴我們:愚癡之輩,不但不願意接受親友的好意勸善,反而聞過則怒、舉拳相對,表現出如此蠻橫無知的行為時,怎能不造成自己的墮落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