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字珠璣篇--印光法師法語精選(22)
◎ 吾人出家為佛弟子,固當以佛之平等大慈大悲為志事,不可仍帶在家一種驕慢自大、藐視一切、任意作為、不依舊章等派頭。
◎
急躁心,乃修行人之大障,能放下此心,則當體清涼矣!
◎
古云:「寧可千生不悟,勿教一時著魔。」聰明自矜之人,多多犯此種病,以自心先含一種乖張戾氣,故為魔乘之先容。若無淨躁自矜,魔將遠避矣!
•摘錄自•《印光法師文鈔》、《印光大師的啟示》釋見文編述

勝利使人產生恨意
勝利造成憎怨,落敗的人生活在痛苦中,
內心祥和的人,捨棄勝利與失敗,和樂安住。(偈 201)
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和阿闍世王打仗時,連吃了三次敗仗。阿闍世王是頻婆裟羅王和韋提希皇后的兒子。韋提希皇后則是波斯匿王的妹妹。波斯匿王因為戰敗,而十分沮喪,感到羞辱,一時悲從中來:「多麼丟臉啊!連乳臭未乾的孩子都戰勝不了,我還不如去死好了。」
由於懊惱沮喪,他拒絕進食,整天躺在床上。佛陀知道波斯匿王意志頹喪,就告誡眾多比丘:
「比丘們,戰勝的人,敵意和仇恨增長。落敗的人痛苦,而且意志消沉。」
後來,波斯匿王知道佛陀告誡弟子的話後,明白發動戰爭的雙方都沒有勝利可言,因此堅定地信受佛法。
一、彌陀要解(06)
何謂極樂四土勝妙?
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,亦圓五品觀所感,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,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,亦相似三觀所感,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,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,亦分證三觀所感,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,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,亦究竟三觀所感,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,欲令易解,作此分別,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,無不即空假中,所以極樂同居淨境,真俗圓融不可限量。
•摘錄自•《淨土十要》蕅益大師選定/《淨土十要問答擷錄》成時法師節要•李圓淨居士增補

◎
陶淵明曰:此亦人子也,可善遇之。(指奴婢而言)
陶淵明說:「家中的奴僕也是別人的孩子,應該和善的對待他。」
(註:《德育古鑑》:陶淵明為彭澤令,不以家累自隨。送一力給其子,書曰:「汝旦夕之費,自給為難。今遺此力,助汝薪水之勞。此亦人子也,可善遇之。」)
•摘錄自•《佩玉篇》弘一大師擷集/正義法師小註/杜文月白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