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字珠璣篇--印光法師法語精選(12)
◎
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先作世間好人,乃能進修佛法。
◎
凡見一切女人,均作母、姐妹、女想,及自妻亦作此想,則淫欲魔無如何矣!
◎
人生欲得無病健康,必須極力節慾。
•摘錄自•《印光法師文鈔》、《印光大師的啟示》釋見文編述

克制性欲
人若已經作惡,切忌再犯,不可沉溺其中,不知自拔,
惡貫滿盈時,必定受苦報。(偈 117)
從前有一比丘名叫斯亞沙卡,他對出家修行的生活不滿意,並且有自慰的習慣。當佛陀知道他的行為時,告誡他不要做會導致他遠離清淨修持的行為。佛陀也因此制定比丘不可沉溺於感官享樂的戒律。佛陀說這種行為要加以譴責。
「這種行為會使人產生苦痛。」佛陀說。
三獸渡河
天台宗以兔、馬、象三獸之渡河比喻通教三乘斷惑修行之深淺,三獸喻三乘,河喻空理也。蓋佛陀住世說法五十年,然因聽聞教法之人根機深淺大小不同,乃以方便宣說三乘法;教法雖有三乘之別,然皆同屬一味法性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以所證有深淺,猶如兔、馬、像三獸之渡河,兔渡則浮,馬渡及半,象乃澈底截流。
法華經玄義卷八下:「三獸渡河,同入於水,三獸有強弱,河水有底岸,兔馬力弱,雖濟彼岸,浮淺不深,又不到底。大象力強,俱得底岸。三獸喻三人,水喻即空,底喻不空。二乘智少,不能深求,喻如兔馬。菩薩智深,喻如大象,水軟喻空,同見於空,不見不空。底喻實相,菩薩獨到,智者見空及與不空。」即知聲聞悟道最淺,緣覺悟道稍深,菩薩悟道最深。法性之空理,猶如河水,三乘之人雖證同一法性,同渡生死流,然因其根機深淺不同而有差別。
象渡河,比喻菩薩之人修六度萬行,利益眾生,斷除見思惑,習氣盡淨而證菩提,如象之渡河,得至其底。
馬渡河,比喻緣覺之人修十二因緣,斷除見思惑,雖兼斷習氣,未能淨盡,而證真空之理,如馬之渡河,雖不至底而漸深。
兔渡河,比喻聲聞之人修四諦法,斷除見思惑,未能除斷習氣,但證真空之理,如兔之渡河,但浮水而過,不能深入。
於法華經玄義卷八下更分象為大小二種,以小象比喻別接通之菩薩,以大象比喻圓接通之菩薩。﹝出天台四教儀及法華玄義﹞
•摘錄自•《佛光大辭典》、《三藏法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