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佛陀拍賣絲蕊瑪的屍首
請好好觀察這外表美麗的色身,
實際上是一身的傷痛,一堆的骨頭,
疾病、貪念不斷,一切皆無常。(偈 147)
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,名字叫做絲蕊瑪。她每天都供養食物給比丘們。有一天,一位比丘向其他比丘提及她的美貌和供養的美味食物。一位年輕比丘聽說有這麼一位美麗的女子後,雖然從來也沒見過她,卻暗戀上她。第二天,這年輕比丘和其他比丘一齊到絲蕊瑪家去。這一天,她身體不適,但仍然想要親自向比丘們致敬,就要求把她抬到比丘們面前。這年輕的比丘終於看到她了,這時候他內心想著:「儘管生病,她仍然那麼美麗。」因此更加迷戀她。
當天晚上絲蕊瑪就去世了。國王頻婆裟羅王拜訪佛陀時,向佛陀提及絲蕊瑪去世一事。佛陀建議國王先不要埋葬她,相反地保留三天。第四天,絲蕊瑪的身子不復美豔、討人喜愛了,反而膨脹,蛆蟲也從身上跑出來。這一天,佛陀就帶領著眾多弟子到墓園去觀看她的身子。那位深深迷戀絲蕊瑪的年輕比丘一直不知道絲蕊瑪已經去世的消息,所以當他聽說佛陀要帶領其他比丘去見絲蕊瑪時,也滿心歡喜地一齊前去。
佛陀也請國王宣告,只要付一千銖,絲蕊瑪就可以陪出資的人一夜,但儘管一再調降金額,最後甚至免費,也沒人有意願。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:「比丘們!當絲蕊瑪還活著的時候,多少人願意花千銖的錢,只希望與她共渡一晚,但現在即使完全免費,也沒人有興趣,人身無法倖免於生老病死啊!」
聽完佛陀的說法後,這年輕的比丘終於領悟了生命的實相。

話頭禪的倡導者∼大慧宗杲
釋宗杲 (1089~1163),字曇晦,號大慧,因居妙喜庵,又號妙喜。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,看話禪之倡導者。宣州(安徽)寧國人,俗姓奚。靈根夙具,慧性生知,年方十二,隨侍惠雲院慧齊。十七歲剃髮、受具。初依曹洞諸老,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,乃燃臂香授其心印,師不自肯,棄去。後謁湛堂文準,久之不契。湛堂因臥室,俾見圓悟。悟居蜀昭覺,師踟躕未進。準示寂後,參天寧圜悟克勤,得到印可。克勤付以《臨濟正宗記》,俾掌記室,未久令分座。叢林歸重,名振京師。右丞相呂公舜奏請賜紫衣,後隱居雲居山,提撕弟子,既入閩,結茅於福州長樂洋嶼,從學而得法者達十三人。
靖康元年(1126),承相呂舜徒奏賜紫衣,並得「佛日大師」之賜號。紹興七年(1137),奉詔住持徑山,道法之盛冠於一時。十一年四月,因與張九成議及朝政,五月,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,褫奪衣牒,流放衡州(湖南衡陽)。乃輯先德機語,間與拈提,名為《正法眼藏》六卷。二十年更被貶至梅州,五年後獲赦,復僧衣。不久駐錫育王山。二十八年奉敕再度住持徑山寺,時有「徑山宗杲」之稱,三十二年受賜號「大慧禪師」,養老於明月堂。一夕,眾見一星殞於寺西,流光赫然。尋示微疾。隆興元年八月九日謂眾曰︰「吾翌日始行。」是夕五鼓,手書遺表,併囑後事。有僧了賢請偈,師乃書遺偈云︰「生也祇麼,死也祇麼,有偈無偈,是甚麼熱。」投筆而寂,年七十五,臘五十八,諡號「普覺」。後人集其著述講說,彙編為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》三十卷、《大慧普覺禪師普說》五卷、《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》一卷、《大慧普覺禪師書》二卷,以及《法語》三卷等。
一日,聞詔遷圜悟禪師住汴京天寧寺,喜曰︰「天賜此老與我也。」遂先日至天寧迎悟,且自計曰︰「當終九夏。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,我著《無禪論》去也。」值悟開堂,舉僧問雲門︰「如何是諸佛出身處﹖」門曰︰「東山水上行。」悟曰︰「天寧即不然,只向他道,薰風自南來,殿閣生微涼。」師聞,忽前後際斷。悟曰︰「也不易,爾到這田地。但可惜死了不能活,不疑言句是為大病。豈不見道,懸崖撒手,自肯承當,絕後再甦,欺君不得,須要信有這些道理。」於是令居擇木堂,為不釐務侍者,日同仕夫,不時入室。
一日,悟與客飯次,師不覺舉缽飯皆不入口,悟笑曰︰「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。」師曰︰「如狗舐熱油鐺。」後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,如藤倚樹話,師遂問曰︰「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,不知五祖道甚麼﹖」悟笑而不答。師曰︰「和尚當時既對眾問,今說何妨﹖」悟不得已,曰︰「我問五祖有句無句,如藤倚樹,意旨如何﹖祖曰︰『描也描不成,畫也畫不就。』又問︰『樹倒藤枯時如何﹖』祖曰︰『相隨來也。』」師當下釋然大悟曰︰「我會也。」悟歷舉數段因緣詰之,皆酬對無滯。悟喜謂之曰︰「始知吾不汝欺也。」乃著《臨濟正宗記》付之,俾掌記室。未幾圓悟返蜀,師因韜晦結菴以居。後度夏虎丘,閱《華嚴》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,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婦因緣。
紹興七年詔住雙徑。一日圓悟訃音至,師自撰文致祭。即晚小參,舉僧問長沙︰「南泉遷化向甚處去﹖」沙曰︰「東村作驢,西村作馬。」僧曰︰「意旨如何﹖」沙曰︰「要騎便騎,要下便下。若是徑山,即不然。若有僧問︰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﹖向他道︰墮大阿鼻地獄。」「意旨如何﹖」曰︰「飢餐洋銅,渴飲鐵汁。」「還有人救得也無﹖」曰︰「無人救得。」曰︰「如何救不得﹖」曰︰「是此老尋常茶飯。」
師辯才縱橫,平日至力鼓吹公案禪法,其禪法被稱為「看話禪」(即以考察公案、話頭而求開悟之禪法),此與宏智正覺之「默照禪」相輝映。嗣法弟子九十餘人,較著名者有思岳、德光、悟本、道顏等。
•摘錄自•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、《佛光大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