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富貴使人更加貪婪
財富毀滅愚癡的人,但無法摧毀追求彼岸的人 (註),
愚癡的人貪愛財富,不只毀滅自己,也害了別人。(偈 355)
有一次,憍薩羅國的國王前往精舍向佛陀問訊。他首先向佛陀解釋晚到的原因,原來舍衛城當天有一位富翁去世了,該富翁沒有任何子嗣,所有家產因此都被充公,他也因為處理這件事才遲到。國王接著向佛陀說,這富翁雖然非常富有,但也非常吝嗇。活著的時候,他不布施,對待自己也十分苛刻,吃得少,同時只穿便宜、粗糙的衣服。
聽完國王的話,佛陀說這富翁的某一前世也是富翁,有一天,一位辟支佛到他家化緣,他請太太加以供養。他太太明白他很少同意她供養任何人,就特別在辟支佛的缽裡裝滿食物。當富翁發現太太供養的食物相當豐碩時,
心裡想著:「這比丘吃完後,只會睡覺,與其如此,不如把這些食物給我的僕人吃,至少他們吃完後,會更賣力的為我工作。」
這麼一想,他就後悔剛才答應太太供養辟支佛。這富翁有一位也是富翁的哥哥,而且只有一位兒子,這富翁由於貪戀哥哥的財產,就把哥哥唯一的兒子給殺了,然後在哥哥去世時繼承所有的財產。
這富翁因為曾經供養辟支佛,所以今生才會富有。但因為心生後悔,所以今生不知道該如何利用財富。而且只為了要繼承哥哥的財產,就謀殺侄子,所以會在地獄長久受苦。今生之前,他已經償還累世以來所累積的惡業報應,所以今生才得以為人,但今生也沒有做過任何的善業。
國王說:「尊者!雖然他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時候,卻從來不供養任何人,他真正糟蹋了千載難逢的機緣了。」
註:「彼岸」指的是涅槃,追求彼岸的人指的是渴望證得涅槃的人。
兄弟相處之道
家庭諸事,只可以父母兄弟情分論。不可以我是彼非事理論。兄弟不睦,多半由於父母偏愛所起。由偏愛故,事事均須佔便宜。若吃虧之兄弟,能作退一步想,譬己生於貧家,衣食住皆無有,又當與誰相爭乎。又父母所留之錢財,父母之兒女得之,比兵匪得之,當好多矣。若兵匪來搶劫,又有何法能捍禦之。
有一位居士,因與兄弟的相處及財產的分配有一些紛爭,向印光大師請法,大師作了以下的開示:
「家裡的事,只可以用父母兄弟的情分來談,不可以用我對他錯的是非觀念來說。兄弟不合,大部分是因為父母偏心所引起的,因為父母偏愛一方,所以對方會事事佔便宜。如果吃了虧的兄弟,能夠退一步想,譬如說:假想自己生在一個貧窮人的家裡,衣服、食物、房子都沒有,那麼要爭什麼呢?如果父母留下的財產,多留給某一位兄弟,兄弟畢竟是親人,總比被盜賊奪去了好。如果盜賊來搶,我們也沒有辦法保住這份財產啊!所以給了兄弟還是好的。有了這樣的想法,就不會再起計較分別之心了。」
•摘錄自•《印光法師文鈔三編》、《印光大師的啟示》釋見文編述

◎余每夜就枕,必思一日所行之事──所行合理,則恬然安寢;或有不合,即輾轉不能寐。思有以更其失,又慮始勤終怠也,因筆錄自警。
我每天晚上就寢前,一定會回想一天當中所做過的事。如果當天所做的都合於事理,那就可以安心的入睡。若有不合事理的情形,當晚就會翻來覆去睡不安穩。並且一定要想出改正過失的方法,但是又擔心只有短暫的熱度無法持續,所以用筆記下來時時警惕自己。
•摘錄自•《佩玉篇》弘一大師擷集/正義法師小註/杜文月白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