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足的年輕比丘
即使天上灑落金幣,也無法滿足欲望,愛欲是樂少苦多。
明白這種道理的智者,甚至對天界的欲樂也不企求,
佛陀的弟子希望能滅盡愛欲。
(偈 186 / 187)
有一次,祇樹給孤獨園的一位年輕比丘被他的老師送到別的精舍去學法,他的父親卻在這時候逝世了,並且留下一些財產給他和他的弟弟。等他給回給孤獨園時,他的弟弟告訴他父親的死訊,和父親留給他的財產。一開始的時候,他說不需要這份錢財。可是後來,他覺得還是過世俗的生活比較好,因此,他對出家修行的日子漸漸不滿意,而日益消瘦。其他比丘於是說服他去聽佛陀的忠告。
這心中不滿的年輕比丘告訴佛陀,如果擁有父親給他的錢,他可以過很舒適的在家生活。佛陀忠告他,世人是不知足的,甚至具足大量珠寶財富的君王也一樣。佛陀接著告訴他頂生王的故事,頂生王是四王天和忉利天的聖王,享受這兩處天神的尊崇。有一次,他在忉利天住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,希望自己是忉利天唯一的統治者,而不要與帝釋共同治理。但他無法達成這個願望,所比當下變老,衰弱不堪,不久就逝世了,天神是非常脆弱的眾生,一旦屈服於強烈的愛欲刺激,他們很容易毀壞。
聽完佛陀的勸誡,年輕比丘決定繼續留在僧伽中,精進努力求解脫。
•摘錄自•《法句經•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(高尚之行第七)
◎來生(二)
僧有見貴顯人而心生慕羨願似之者,復有見貴顯人而心生厭薄若不屑者。是二人皆過也,何也?爾徒知慕羡彼,而寧知彼之前生即爾苦行修福僧人乎?則何必慕羨。爾徒知厭薄彼,而寧知爾之苦行,來生當作彼有名有位官人乎?則何可厭薄?既未離生死,彼此更迭,如汲井輪,互為高下,思之及此,能不寒心?但應努力前修,不捨寸陰,以期出世,安得閒工夫為他人慕羨耶,厭薄耶?
有出家人看見富貴顯達的人,心生羨慕,希望能和他一樣的;也有出家人看見富貴顯達的人,心生厭惡,好像很不齒的,這兩種出家人都不對,為什麼呢?因為你只知道羡慕他,而不知道他的前生就是像你這樣苦行修福的出家人啊!那又何必羡慕呢?你只知道厭惡他,而不知道,你的苦行果報,來世會作像他一樣有名利有地位的官人啊!那又何必厭惡呢?既然都未脫離生死,互相交換,好像打井水的輪子一樣,互相上下交替,想到這樣生死不休,能不令人心寒嗎?所以應該一心向上,勇猛精進地修行,不要浪費一點點的時間,俾能出三界,了生死,哪有閒工夫去羡慕人家,或厭薄人家呢?
•摘錄自•《緇門崇行錄淺述》明•蓮池大師作/吳錦煌居士述著
(肆、處人藹然)
禮讓
有一個年輕人正要過獨木橋時,剛走幾步,不巧對面已有一位孕婦走來,於是他很有禮貌地轉身,走回橋頭,讓孕婦先過。待孕婦走過後,年輕人又走上了橋,但走到橋的中央,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,年輕人又回到橋頭,讓樵夫過了橋。
第三次,樵夫不敢貿然上橋,待獨木橋上無人行走時,才匆忙上了橋。快到橋頭時,迎面而來是正在趕路推著獨輪車的農夫。年輕人這次不願讓路,很客氣地向農夫說道:「先生,我就要到橋頭了,能不能讓我先過去?」農夫不理,說道:「你沒看到我正推著車趕集嗎?」兩人互不相讓,這時,河面上浮來一葉小舟,舟上坐著一位僧人,兩人則請僧人為他們評理。
僧人問農夫道:「你真的很急嗎?」農夫回答:「我真的很急,晚了便趕不上市集了。」僧人回答:「你既然急著趕集,為何不儘快讓年輕人過橋呢?你只要退幾步即可,年輕人和你就可以過橋了。」農夫一言不發。
僧人又笑著問年輕人:「你為甚麼要農夫讓路?」年輕人爭辯道:「在此之前,我已經讓了許多人,若繼續讓農夫,我便過不了橋。」僧人反問道:「你既然已經讓了那麼多人,再讓農夫一次,即使過不了橋,起碼保持了你的風度,何樂而不為?」此語說得年輕人滿臉通紅。
•摘錄自•《心靈世界•青松集合刊》如覺法師著
......本書有電子檔,歡迎>>
下載
大方廣佛華嚴經
孝事父母,當願眾生,善事於佛,護養一切。
又放光明味清淨,能除一切味中毒。恆供佛僧及父母,是故得成此光明。
大般涅槃經
菩薩摩訶薩,於昔無量阿僧祇劫,恭敬父母、和尚、諸師上座長老。於無量劫,常為眾生,而行布施,堅持禁戒,修習忍辱,勤行精進,禪定智慧,大慈大悲,大喜大捨。是故今得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金剛之身。
曾從智者,聞如是言。寧於一日受三百矛,不於父母生一念惡。
施三種人,果報無盡。一病人,二父母,三如來。
•摘錄自•《釋門真孝錄》張廣湉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