虔誠的女士和小偷
心懷慈悲,法喜充滿的比丘,證得清涼心和安樂(涅槃),
涅槃是諸行解脫的究竟法喜。
(偈368)
比丘,汲空舟(註1) 中的水,則舟去輕快。
同理,斷除貪欲瞋恚,則易證得涅槃。
(偈369)
斷除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,同時勤修五根,
滌除五著(註2) 的比丘,是名渡瀑者(註3)
(偈370)
比丘!勤修禪定,不可放逸,不要讓心沉溺於欲樂。
不要漫不經心,不要在吞下鐵丸的時候才哭喊
「真是痛啊!」(偈371)
沒有智慧就沒有正念,沒有正念也就沒有智慧;
定慧具足的人,接近涅槃的境界。
(偈372)
居僻靜處,調伏內心,如實知見正法的比丘,
領會凡人不能的喜悅 (註4)
(偈373)
察覺五蘊生滅的人,喜樂安住。如實知見正法的人,
明白如此的察覺可以引領至涅槃。
(偈374)
有智慧的比丘應該調伏感官,知足,持戒,
親近清淨、精進、有法益的人。
(偈375)
親近精進、清靜的善友,使自己和藹可親,行為端正,
而法喜充滿的人,就能滅盡諸苦 (不再輪迴)。
(偈376)
從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,她有個名叫輸屢那的兒子出家為比丘。有一次輸屢那在回祇樹給孤獨園時經過家鄉而遇見他母親,他母親就以他的名義籌劃一個盛大的布施大會。他母親聽說他善於說法,就請他在大會上開示。他答應了,他母親又為此搭了一個大帳蓬。包括他母親在內,有很多人都來聽他說法。
當他母親正在聽法時,一群小偷闖入她家。小偷的首領跑到大帳蓬去監視她,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竊而提早回家的話就要殺死她。可是當家中留守的女僕來通知她家裡有小偷時,她只冷靜的說:「讓他們拿走我所有的錢財吧,我不在乎,不要在我聽法的時候來打擾我。」說完後,打發女僕回去。
這時候,坐在她身邊不遠處的小偷首領也聽見她與女僕的應答。她的話讓他想到:「如果我們果真拿走這位有智慧且高貴的女士的錢財,將來一定會被處罰。也許甚至會遭到雷殛。」他這麼一想就心生警惕,趕緊到她家去,命令屬下歸還所有財物,一齊去聽輸屢那說法。
輸屢那說法完畢時,已經是破曉時分。小偷首領率領屬下向輸屢那的母親認錯並請她原諒。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誠的她就原諒他們。這群小偷明白他們的惡行後,就出家加入僧伽為比丘,並且得到輸屢那的教誨後,到林子裡去禪修。
佛陀也放光,告誡他們精進修行究竟清靜。
註1:空喻色身,水喻心中的邪惡思想。
註2:貪、瞋、癡、慢與邪見。
註3:有四瀑流--欲瀑流、有瀑流、見瀑流和無明瀑流。
註4:指八定:四色定和四無色定。
•摘錄自•《法句經•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(肆、處人藹然)
滿佈的慈心
關於慈心,佛門中以彌勒菩薩為慈心的代表而稱之為慈氏菩薩。有位叫做無著的唯識論師,想要見到彌勒菩薩而成就慈心三昧,就在山上閉關精進用功。三年後,無著見沒有成就三昧,就退了道心想要下山,但是在路途中見到有個人很有耐心地要把鐵棒磨成針,受到感動,就又再度入山閉關用功。又隔了三年,無著又灰心地想要下山。這回他見到涓涓流水居然也可以滴穿石頭,又有所啟發,再度提起道心入山繼續閉關。
三年過去了,無著修習慈心三昧依然沒有結果,還是沒有辦法見著彌勒菩薩,於是他又再度下山了。這次他在路旁見到了一隻病狗,身上滿佈傷口,傷口有許多蛆。無著起了同情心,想要救這條狗。要救狗就得把蛆弄走,但是蛆離開傷口也會餓死呀,蛆也是活生生的生命,總不能把蛆也弄死。要如何既救狗又救蛆呢?無著就只能割下自己股上的肉,想要給蛆另一個生存空間。如何把蛆弄到那塊肉上呢?無著就伸出他自己最柔軟的舌頭,想要把蛆舐到肉上;就在他舐蛆的時候,病狗不見了,彌勒菩薩笑吟吟地出現了!
無著很納悶何以自己閉關用功良久彌勒都不現身,反而在救病狗的蛆時彌勒才出現了呢?彌勒菩薩就告訴無著:你在救狗、救蛆的時候,是從清淨心中生出慈心,這滿佈的慈心就感通到彌勒菩薩的本懷而令之現身了!
•摘錄自•《心靈世界•青松集合刊》如覺法師著
......本書有電子檔,歡迎>>
下載
(高尚之行第七)
◎不赴俗筵
唐韜光禪師,結茆於靈隱西峰。刺史白居易具飯,以詩邀之。光答偈不往,有「城市不堪飛錫到,恐驚鶯囀盡樓前」之句,其高致如此。
贊曰:「有古德辭朝貴招宴偈云:『昨日曾將今日期,出門倚杖又思惟;為僧只合居山谷,國士筵中甚不宜。』與韜光高致先後如出一轍。噫!斯二偈者,衲子當朝暮吟詠呆一過始得。」
唐朝韜光禪師,搭茅棚在靈隱山西峰淨修。杭州刺史白居易準備飯菜供養,寫了首詩邀他來應供。韜光大師回了一首偈子給白居易,謝絕他的邀請,偈中有「熱鬧繁華的城市,實在不是我們出家人去的地方,去了恐怕那在金玉堂前歌啼婉轉的黃鶯,也會嚇得飛跑了。」的句子,他的風格是如此的高超。
讚道:「古時有一位大德辭謝朝廷權貴請宴的偈子,說道:『昨天也曾高高興興地和您約好,今天要去參加您的宴會,但今天出門,走了幾步,倚著錫杖,仔細地考慮了一下,認為出家人只適合住在山谷中,實在不適宜參加國家大臣的筵席。』這種清高的意境和韜光大師先後一模一樣。這二個偈子啊!出家人應該早晚吟詠,仔細品味一番。」
•摘錄自•《緇門崇行錄淺述》明•蓮池大師作/吳錦煌居士述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