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知識,但不能加以領悟是沒有用的
定中生慧,無定則慧減,
明白這種道理的人,
應該自行努力,以增長定慧。
(偈282)
波思拉是一資深的比丘,不僅深深理解佛法,並且教導比丘佛法,但也因此十分貢
高、自負。佛陀清楚他的弱點,希望加以改正,引導他走上修行的正道,所以每當波思
拉比丘來頂禮問訊時,佛陀就稱呼他:「無用的波思拉比丘!」幾次聽到佛陀如此稱呼
自己時,他仔細思考其中的含意,終於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稱呼,是因為自己雖然對佛法
具有廣泛的知識,卻不曾認真精進禪修,所以未能證得聖果,連初禪也沒有。
因此,他在未知會任何人的情況下就離開了,前往非常遙遠的舍衛城外一處有眾多
比丘的精舍。他首先去見最資深的比丘,並謙卑地請他擔任自己的導師,但這比丘為了
使波思拉能真正謙卑,就要波思拉去請求第二資深的比丘擔任導師。他就去見第二位比
丘,但第二位比丘也同樣告訴他去見另一較資淺的比丘。他於是輾轉來到一位年輕的阿
羅漢沙彌處,最後這沙彌在確定波思拉比丘會敬謹接受教導後,才答應擔任波思拉比丘
的導師。在這沙彌的指導下,波思拉比丘收攝心念,如實觀身,精進禪修 。
佛陀透過神通知道波思拉比丘正在精進禪修,就放光,勸誡他要堅定,努力精進,
發展更高的心靈境界。不久,波思拉比丘就證得阿羅漢果。
•摘錄自•《法句經•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(肆、處人藹然)
水深波浪靜,學廣語聲低
曾經有個佛教徒被奉令去機場迎接一位眾所敬重的喇嘛,他在機場看到二位身披藏教袈裟的喇嘛,有一位看起來雄糾糾、氣昂昂,滿臉不可一世的氣息,另一位則是渾身滿佈清和謙下的氣質,態度恭敬;他上前一問,才知道那位有傲氣的喇嘛是侍者,而那位態度恭敬的喇嘛反而是尊貴的師長;這件事令他深思謙虛對修行人的重要。
所謂「水深波浪靜,學廣語聲低」,一個修行人有在自己內心世界用功夫的時候,只要稍有得力,自然會出現「波浪靜、語聲低」的情境,懂得收斂自己驕慢的習氣,氣質變得謙和恭敬。
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
一般人的眼睛容易只看到別人的缺點,別人都是妖魔鬼怪,都是貪瞋癡具足的一介凡夫,唯有自己很高尚,自己最了不起,為了對治這種我慢貢高的習氣,所以印光大師就得再三強調我們應該要「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」。如此久久思惟,久久用心,可以去除我慢。我們可以先學著恭敬三寶,尊敬師長、父母,進一步以恭敬心對待同輩的關係,再進而恭敬周遭的每一個人,如此一來,我們就能止息自我憍逸、輕慢他人的惡習,而養成謙虛和氣的良好品德。
•摘錄自•《心靈世界•青松集合刊》如覺法師著
......本書有電子檔,歡迎>>
下載
(高尚之行第七)
◎不享王供
姚秦佛陀耶舍在姑臧,秦主興,遣使聘之,厚贈不受。既至,興自出迎,別立新省,館於逍遙園中。四事供養亦不受,時至分衛,一食而已。衣缽臥具盈屋三間,不以介意,興為貨之,造寺城南云。
姚秦長安佛陀耶舍大師住在姑臧(今甘肅省轄)時,秦主姚興派遣使者去禮請他,並贈送他很多貴重的禮物,但耶舍大師都不收。到了長安,姚興親自出來迎接,特別建立新的官署在逍遙園的賓館中。給他的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等四事供養都不接受,到了食飯之時(分衛翻乞食或團墮。乞食者,比丘行而乞食也。團墮就乞得之食而釋之,以西竺之法,多搏食作團墮疊缽中故也。或為漢語,謂以乞得之食物分與僧尼而護衛之,令修道也)才吃一餐(即日中一食),供養他的衣服、臥具堆滿三個房間,他從來不去注意它們,姚興於是將它們賣了,把所得用在建造城南的一座寺。(寺梵語尾賀羅,毗訶羅。寺原為官司之名,釋名曰:「寺,嗣也,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。」羅壁志餘曰:「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,永平中佛法入中國,館摩騰、法蘭於鴻臚寺。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,以鴻臚非久居之館,故別建處之。其仍以寺名者,以僧為西方之客,若待以賓禮也。此中國有僧寺之始。」隋煬帝大業中改天下之寺為道場,至唐復為寺。)
•摘錄自•《緇門崇行錄淺述》明•蓮池大師作/吳錦煌居士述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