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養比賽
慳吝者無法升天,愚癡的人不讚嘆布施;
智者時時隨喜,處處安樂。(偈177)
波斯匿王有一次盛大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。後來,他的百姓為了和他競爭,而舉辦更大的供養大會。國王和百姓之間的競爭就此持續不斷。最後,末利皇后想出一個計畫。她請國王興建一座盛大的帳蓬,帳蓬中間,擺設十隻裝滿各式各樣檀香和香水的船,再準備幾百隻馴服的大象為比丘撐白傘,同時,提供飲食服務的是公主。百姓們沒有公主、白傘也沒有大象,就無法繼續和國王競爭了。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,供養的無遮大會正式展開。進食之後,國王把大會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佛陀。
國王的兩位大臣也在現場,其中一位大臣非常高興,讚嘆國王能夠如此慷慨布施佛陀和眾多比丘,他也認為只有國王才能舉辦無遮大會,並且把功德與所有眾生共享。總而言之,這位大臣非常高興國王能舉辦這無人能比的布施。相反地,另一位大臣則認為國王不過是在浪費財富而已,他認為眾多比丘應供後,就會回精舍睡覺。
進食後,佛陀環視所有參與大眾,也知道第二位大臣的想法。佛陀明白,如果再說冗長的隨喜,第二位大臣會更不滿意,所以出於對他的憐憫,只說了簡短的隨喜,就回精舍去了。但預期佛陀會用更長的時間表示謝意和隨喜的國王,對佛陀簡短的隨喜感到失望。國王懷疑自己是否遺漏了什麼事情,因此決定前去請教佛陀。
佛陀看見國王來時,告訴國王:「偉大的國王!你應該高興能夠舉辦無人能比的布施大會。這種布施的機會難得,每一佛住世時,只有一次這樣的無遮大會。但你的一位大臣卻認為是一種浪費,一點也不贊同這樣的布施大會。如果我說較長的隨喜,他會更加不滿意,而造作更多的惡業。這就是我的隨喜如此簡潔的原因。」佛陀接著說:「國王!愚人不知隨喜別人的布施,因此會墮落到比人間差的境界。智者隨喜他人的布施,也因為這份珍惜,他們分享別人的功德,而往生天界。」
•摘錄自•《法句經•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(肆、處人藹然)
視人之樂,猶己之樂
隨喜他人可以離苦,隨喜他人可以得樂。
培養寬大的心量,看別人得到快樂,就如同自己得到快樂。
寧讓人,勿使人讓我
古德云:「寧讓人,勿使人讓我;寧受人氣,勿使人受我氣」。
面對利害關係之際,寧可自己先對別人讓步,不要等別人對自己讓步;寧可受點委屈,也不要讓別人從自己受到委屈。
清,能有容
古德云:「清,能有容」。
當我們很用心地在守護三業、掃蕩內心的習氣時,可能會不自覺地起了我慢心,而出現嚴以律人的情形,會不由自主地希望別人也能和自己一樣認真。
所以說「清,能有容」;一個人既得三業清淨,又得有心量包容別人的缺點。
•摘錄自•《心靈世界•青松集合刊》如覺法師著
......本書有電子檔,歡迎>>
下載
(慈物之行第六)
◎口吮腹癰
唐智寬,蒲州河東人。常誦維摩經及戒本,感天神繞房。性慈惠,好贍病人,不計道俗及路遠近,無人治者,即輿來房中,躬自經理。有患腹癰,膿不能出;口吮之,遂獲痊可。後嫋感作逆,事逮寬,配流西蜀,祖餞財帛悉不受,唯以一驢負經。
路逢僧寶遑者,足破臥道旁,捨驢與乘,自擔經籍。時逢歲儉,煮糜粥以飼饑,又解衣衣之,或割或減,銜哀勸化,導彼念佛。
唐朝蒲州仁壽寺智寬法師(續高僧傳作志寬),蒲州河東人,經常讀誦維摩詰經及戒本,感召天神圍繞房屋,讚禮護法。寬法師秉性慈悲寬懷,樂意幫助病人,不論出家人或在家人,離他遠或近,如有患病而沒人醫療的,就用車子把病人載來自己的房中,親自照顧料理一切。曾有一個病人,腹部長了一個瘡疽,膿脹在內流不出來,寬大師竟用口吸吮膿出來,這個病人終於因此而痊癒。後來土匪裊感作亂,官府捕捉寬大師,將他流放到四川,大師對於送行的宴會、錢財、衣物、布匹等,一概不接受,只帶著一隻驢子,載著經書前去。
路上遇到一個僧人號寶遑的,腳受傷無法走路,躺在路旁,寬大師讓他乘驢子,自己擔負經典。當時農作物歲收不好,人民糧食缺乏,寬大師用一點米煮稀飯,彼此充饑,又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,有時將自己的食品完全讓給他,有時減少自己的食物等,含著悲愍的心,勸導教化他念佛求生淨士。
◎穢疾不嫌
唐道積,蜀人,住益州福感寺。性慈仁,有癘疾者洞爛,穢氣鬱勃,聞者掩鼻。積為之供給,身心不二;或同器食,時與補浣。人問之,答曰:「清淨具穢,心憎愛也,吾豈一其神慮耶?寄此陶鍊耳!」
唐朝益州福感寺道積法師,四川人,住持益州福感寺。積法師秉性仁慈,有患惡瘡病的,全身長膿又爛成一個洞一個洞的,臭氣非常濃厚,聞到的人都掩起鼻子,積法師供應他衣食,行為的表現和內心一致,絕不是故意裝成泰然自若的樣子。甚至有時和患者用同一食器,同桌吃飯,幫他們補衣服、洗衣服。有人問他,怎能忍受這種環境和生活。積法師回答說:「喜愛清潔乾淨,厭惡臭味污穢,這是分別心理的作怪,我是一個修行人,為要了生脫死,就要能克服七情六欲,我豈真能修到如如不動的平等智嗎?只不過利用這個環境來磨鍊我的身心罷了。」
•摘錄自•《緇門崇行錄淺述》明•蓮池大師作/吳錦煌居士述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