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子息的王子
人若知道自愛,就應該妥善保護自己,
在人生的三個階段裡(註1),智者時時醒覺。
(偈157)
菩提羅迦王子興建了一座非常壯觀的王宮。落成典禮時,他邀請佛陀前來賜福,並
接受他的供養。為了這特殊的節慶,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宮滿室生香。由於沒有子息,他
就在餐廳的地板上舖設長的地毯,並私下祈願,如果他們夫妻終究有兒子的命,就請佛
陀踏上地毯。當佛陀抵達時,王子恭敬地請佛陀進入大廳,但佛陀卻駐足不前,只是望
了阿難一眼,阿難明白佛陀的意思,就請王子把地毯收起來。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後
,佛陀才進入宮中,王子接著供養佛陀。飯後,王子請教佛陀,何以要求撤走地毯。佛
陀反過來問王子是否曾暗中許願:如果命中註定有兒子的命,那麼佛陀就會踏上地毯?
王子如實回答:有!佛陀告訴王子,他們夫婦今生不會有兒子,是因為他們前世所造惡
業的影響,佛陀進一步說明他們前世的作為。
在過去某一世時,王子夫婦是一次船難的唯一生還者。他們被沖上一座荒蕪的島嶼
,只能吃鳥和鳥蛋為生,卻絲毫沒有後悔之心。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命,所以不僅自私
地摧殘無辜鳥類的生命,連它們的幼鳥也不放過。因為這些惡業,他們今生不可能有子
息。如果當時有少許的悔意,他們今生就會有子孫了。
註1:指人生的青年,中年和老年三階段。
•摘錄自•《法句經•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(肆、處人藹然)
沒有為自己
徹底承擔的人沒有自己,全心全力為眾人犧牲奉獻。
林肯在南北戰爭前夕,是這麼祈禱:「如果我的決定是對美國的前途有利,請讓我得到勝利,如果我的決定對美國的前途有害,那麼,請讓我失敗吧!」這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心境。
菩薩昇華凡情為慈悲
就大乘菩薩道而言,是比較不排斥貪愛,心中有愛,才能與眾生彼此互為道侶,也由於餘留著對有情世界的戀著,菩薩才能留惑潤生,繼續在輪迴中修福修慧,持續修學菩薩道,直至圓滿成就佛果。
不過菩薩道的貪愛,是出於平等心地關愛所有的眾生,把所有眾生都看成自己的父母,都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,都視為自己的子女,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遠離苦惱,得到究竟的安樂。佛陀即是把三界所有眾生,都視為如同自己的獨生子羅[目侯]羅一般地疼愛,菩薩戒則提到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這就是化解貪染的私愛為大愛,那是昇華凡情為慈悲,那是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慈悲,是含藏著無染智慧的慈悲。
•摘錄自•《心靈世界•青松集合刊》如覺法師著
......本書有電子檔,歡迎>>
下載
(慈物之行第六)
◎贖養生命
陳法朗,徐州沛縣人。就大明寺寶誌禪師學禪,精律論,譽動京畿,聽侶雲集。所得檀[貝親],用造經像、塔寺,濟給窮厄。見諸生命,即買歸畜之。鵝、鴨、雞、犬,充牣房內,見朗寢息,皆寂無聲;遊觀之時,群起鳴吠,喧於鼓吹,亦懷感之致歟?
南朝陳時,揚都興皇寺法朗法師,徐州沛縣人。跟大明寺寶誌禪師學禪,對於戒律、論藏也很精通,名揚京城,聽講的人很多。他所得到的布施供養(檀是檀那檀越或施主,[貝親]是施主供養的錢),都用來造經像、塔寺,救濟窮困危急的人。看到生畜就買回來養著。所以鵝、鴨、雞、狗……等充滿整個房子。這些生畜看朗大師睡覺休息時,都安靜不出聲,朗大師探望它們時,都一齊鳴叫著,比吹螺打鼓還大聲。難道是對朗大師感恩激動所致嗎?
◎悲敬行施
隋靈裕,定州鉅鹿人,十五投趙郡應覺寺出家。博通經論,名籍海外,其行施也,悲敬兼之,惠袈裟數過千領;疾苦求療者,醫藥無算。但得厚味,必先奉僧;雖禦畜類,未嘗呵唾。乃至責問童稚,誡約門人,自稱己名,號彼仁者,苦言懇切,聞者流淚焉。
隋朝相州演空寺靈裕法師,定州鉅鹿人,十五歲時到趙郡應覺寺出家。博學多才,精通經藏和論藏,名聞海外。他在布施的時候,慈悲又恭敬。惠贈袈裟給其他和尚,數量超過千件;病苦來求醫療的,供給醫藥更是不計其數。只要得到好吃的東西,一定先供養大眾僧,雖對生畜,亦不呵斥吐唾它們。甚至在指責或詢問幼童,或申誡約束自己的徒弟時,都自稱自己的姓名,稱對方為「仁者」,苦口婆心,懇切誥誡,聽的人都會感動得流下淚來。
•摘錄自•《緇門崇行錄淺述》明•蓮池大師作/吳錦煌居士述著